《思》第 146 期:我想講的社區

2023-02-07 《思》雙月刊

編者言

「我想講的社區」,是要求提供文稿的朋友說一區是她/他關心的。可以是居住甚至是成長的社區,也可以是返工放工的社區,或者只是一處她/他想探索的社區。集成的文稿帶來啟發不少,諾文小兄弟講天水圍公共空間的樹木,天水圍原來以公園眾多而出名,高聳的大樹四圍可見,也令人嘆為觀止。但諾文見到很多錯誤的植樹規劃,潛藏不少傷人傷樹的陷阱,從天水圍的綠可以引伸至全港的社區。子揚已移居海外,他寫了土瓜灣,他在這社區成長,卻是逐漸感到陌生,關鍵的原因是一車一車的同胞旅行團,改變了土瓜灣社區的生態;不久前港鐵通了土瓜灣,幸好那時候他已不在香港,否則他會神傷得抑鬱。深水埗通州街公園竟然是兩個朋友情之所繫的社區,阿筠是內地來香港讀書最後取得永久居民身分證的年青女子,阿亨是有眼睛、嘴巴和手指可以郁動,離不開輪椅的神學生,某年他選擇到通州街公園做實習,以「身心障礙者」的身分與公園的街友結連一起;而阿筠以「活動工作員」的職銜幫助街友解決衣食住行的大小難題。都是個人的選擇,但為什麼選擇走去親近城市中人是最貧窮最被唾棄的社區?再說,四篇講我想講的社區,竟有一半講同一個地方,怎樣詮釋好呢?盼望讀者整理出自己的答案。

尚有兩篇文章從思維理念出發,檢視社區的特色逐漸崩壞,孔維樂提出最大的問題是重構社區令居民失去了在社區的路上遊走的權利,一切改成以架空行人天橋穿梭於一式一樣的購物商場,社區沒有了散步和探索的功能。但文章的結束語是「路是人行出來的」,與其埋怨和嗟歎, 不如用腳投票,行出路來。另一篇是龔立人博士寫的〈社區與日常生活的空間踐行〉,採用的兩個概念分別是Henri Lefebvre所講的「再現空間」和「空間踐行」,配以馬太福音八章5-13節百夫長請求耶穌醫治他的僮僕,或許我們能揣摩到教會群體和信徒個人當在社區內做的事:「空間踐行需要有百夫長的跨越性,保持開放,為別人開拓空間,並有勇氣批判令人窒息和不義的空間踐行。這一切是在日常生活發生。」

選擇以社區為題,無非是過去差不多十年社區有很多「你估唔到」的變遷,往後應該仍會繼續;留下來的香港人,依然擁抱社區應有價值的社區人,趁12月14日開始可以真正安心出行,不如多在社區散步、消費,端視這裡的居民,有需要也慷慨地扶一把。

又到聖誕,突然想起基督的苦路十四站,「橋」可以用嗎?

願上主的平安歸與一切衪所愛的生命。

主題文章

  • 編者言︱麥明儀
  • 記述我逐漸陌生的土瓜灣︱葉子揚
  • 輪椅上的深水埗︱譚永亨
  • 在深水埗服務無家者︱魏筱筠
  • 天水圍的綠巡禮︱諾文小兄弟
  • 路作為認識城市的中介︱孔維樂
  • 社區與日常生活的空間踐行︱龔立人

點擊此處下載本期 PDF 檔

下期預告 復活節想生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