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第 141 期:擾民的房屋政策

2019-11-06 《思》雙月刊

如果不是林鄭政府硬推修訂《逃犯條例》而引起至少二百萬人走出來支持「反送中」抗爭運動,明日大嶼人工島的撥款研究早已在6月21日放上立法會財委會議程,現在是押後審議。「反送中」抗爭已持續了兩個多月,但未有止息下來的跡象,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討論、放大和跟進的層面。有人說,香港再不一樣了,編者十分同意。下一期的《思》我們選一個面向來詳談。

回到是期的主題:擾民的房屋政策。明日大嶼是林鄭政府任內最擾民的土地運用及房屋政策,也是累積的民怨乘反送中爆發的一件事。其中三位撰文的青年朋友都不約而同詬病這人工島填海計劃。本會牧職幹事黎偉賢搜集資料闡述從英殖時代到林鄭政府的房屋政策,結論就如文章的題目——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房策。

陳紹銘在社工界別相信很多人都認識,年青、實幹,一直關注基層弱勢社群和房屋議題 ,對於政府各種房策的弊處和假大空都一眼望穿,眼睜睜見著政府一直在自說自話,漠視市民大眾的居住問題會是什麼滋味呢?沮喪可以有幾盡?陳紹銘的文章結尾卻是:「惟有我們繼續表達對住屋的合理期望,多發聲、多爭取,才能推進改善市民的住屋情況。」艱苦我奮進。

第三個青年人諾民,頗能代表主流三十多歲的一群,被認為「上車」才屬人生勝利組,但現實卻是眼見如何努力也無法趕上那狂飆的樓價。有人仍千方百計借也好賒也好都要躋身做業主,也有如諾民的因此反思賺了層樓卻賠上了人生是否值得?房策出了什麼問題?總結落在「說到底生活就是應該有這樣的多樣性,應該做的便盡力做,不必局限於太多世間所加諸的限制,這才是你和我的人生。」

要知道,房策不只是在港島九龍新界覓地建屋,如何讓特區內的我們在2047年之前便變成一國一制下的中國人,是土地房屋和人口政策要三劍合璧的大工程。而「大灣區」是個前奏。「大灣區」真如硬推的好嗎?在香港修讀博士學位的謝彩虹,她的經驗在說,對內地的年青人而言,這方圓只歡迎三十歲前的人,所以在深圳高新園區的寫字樓裡外見盡的都是青澀的臉孔。

最後一篇文章是屢屢獲獎的香港青年作家張婉雯寫海馬與港人可比擬共同體,很多生活習性都近似,而且海馬是我們成長中的回憶——海洋公園以牠作標誌。所以當知道那位議員很「勞嘈」地反問環保團體「你要解決海馬的生活還是香港人的生活」而堅持填海起屋有理的時候,我們應該深信,不是要二選其一,而是海洋生物如海馬和陸地生物如港人都要有生活下去的環境。

說到底,房策是政府的責任要讓市民居者有其屋,可是為了要顧全各種「大局」,不得失任何利益集團,政策就成了擾民的關卡。已經置業的朋友,不能不為你高興;希望你繼續關心監察房策的方向和細節,因為仍然有很多人,特別是貧困無依的人,仍然未有合理的瓦遮頭。

五大訴求,缺一不可!林鄭政府在短短兩個多月將香港推進深淵,日月同鑑!

主題文章

  • 只有更糟的房策︱黎偉賢
  • 原地旅居︱謝彩虹
  • 香港房屋問題現況所衍生的反思︱諾民
  • 海馬的香港傳說︱張婉雯
  • 房屋政策怎麼辦︱陳紹銘

點擊此處下載本期 PDF 檔

下期預告:除了唱詩祈禱,教會在抗爭運動可有角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