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胡露茜為《人.性II:誰不是酷兒? 本土酷兒神學初探》一書所撰寫的導論
這書的面世是繼《人.性──香港教會不能迴避的牧養需要》之後另一項勇敢的突破。突破之一,這書所探討的酷兒神學是首次在香港神學界中提出作公開論述和討論的課題。突破之二,這書所觸及的內容都是目前香港教會、甚至神學院最忌諱和迴避的「性」課題,例如性工作、雙性情欲、跨性別、殘障者的性、多元家庭等,而其中最具挑釁性和離經叛道的就是關於酷兒基督的多元情欲的想像。突破之三,這書的作者都是從第一身參與本土酷兒運動的角度與經驗作為建構及反思自身神學的起點。
對於參與這項出版計劃的「性神學社」(前身是性神研究小組)的成員,從起初投身參與基恩之家三年福音分享會的籌劃和課程培育,到與每個酷兒個體的相遇,耹聽他/她們有血有肉的生命故事,到集體研習和分享近代酷兒神學的書籍與相關資料,到構思這書的內容、結構、題目、以至「認頭」寫文,最後各自埋頭苦幹至論文發表和小組討論,都好像一次摸著石頭過河的探險之旅。每一次相遇、每一個故事、每一段對話、每一篇書寫,都是那麼新鮮、觸動、原創。
這書的論點也許會激發更多教內人士的質疑,甚至抨擊,不過,我們仍決心迎難而上,不是想刻意挑起爭端,而是希望透過這次起動,讓長期被禁錮於教會神聖衣櫃內的酷兒,可以重見天日,讓這些被排拒的異聲,能夠被聆聽和被尊重。更重要的是,啟發讀者從不同角度重新省察教會關於性倫理的教導和道德判斷是否存著偏見,以及其中隱含的不公義的權力關係,從而確認身體和情欲的意義,活出上主所賜的自由、坦蕩和豐盛的生命。
酷兒理論的啟蒙
…………
酷兒理論的主要論點包括:
- 質疑和顛覆性與性别的二元思維(男/女、同/異、入櫃/出櫃、自然/人工)。因為在此二元區分的性/別架構下,不只在二元分化中被邊緣化的一方的權利和地位被貶抑,任何不能被歸類為此兩方者,也被邊緣化。
- 挑戰社會的常態化。所謂常態主要指的是異性婚姻制度和異性戀霸權,也包括把婚内的性關係和以生育為目的的性行為看為正常的、符合道德的觀點。
- 批評静態和固定的身分觀念,不把男女同性戀身分視為固定不變的事實,而是將身分視為多元的,由互動關係和角色變換創造出來的。
- 一方面拒絕被主流文化所同化,反對任何同質性的身分政治,同時結連其他性小眾,在尊重彼此差異的原則下建立一種政治聯盟,它包括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陰陽人以及所有認同非主流性傾向或性別身分的人士。
…………
假如基督徒相信「性」是上主賦予每個人(不論性別、膚色、種族、國籍、性向、年齡、宗教、階級、身體狀況和能力等)的潛能,它不單是純粹為了滿足人本能上的需要,更是一個自我滿全和自我探索的靈性之旅,那麼為何普遍教會仍視「性」為洪水猛獸,並判定任何超越一男一女異性終身婚制模式的性關係和性態(例如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易服、S/M、性工作等等)都是抵觸了基督教教義和十惡不赦的罪?
究竟這些關乎「性」的道德標準是按照誰的經驗和判斷來定義的?如果教會只能在封閉的系統裡訴諸所謂「聖經的絕對權威」,排除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對話,並漠視人在真實處境中遇到的掙扎和需要,我們的神學還可以為不同時代的人提供適切的福音訊息嗎?
隨著六十年代在西方冒起的各種平權運動,包括婦女、黑人運動等,同志運動亦在其時應運而生,而同志神學正是受解放神學和女性主義神學所啟發而發展出來的。有關的書籍亦在七八十年代陸續出現,例如麥克尼爾 (John J. McNeill) 在1976年出版的《教會與同性戀》(The Church and the Homosexual)。同志神學批評固有的神學傳統只是從異性戀、男性、西方、白人角度出發,未能包括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愛者的社會處境和身體經驗。他們亦挑戰異性戀父權神學建構的「靈vs欲」二元對立觀念,它不單令基督教走向貶抑性欲和漠視身體的傳統,更導致教會敵視和否定女性和同志,所以同志必須以自己的身體和情欲經驗重寫基督的福音。
自九十年代開始,某些神學家如戈斯 (Robert Goss)、奧花斯-維爾 (Marcella Althaus-Reid),吸取了「解放神學與女性主義」和同志神學的養分,再結合後結構和後殖民主義的分析而轉向酷兒神學的研究,將關懷延伸至雙性戀者、跨性別者、性工作者,以及更多被主流社會標籤為病態、不正常和不道德的邊緣性小眾的解放,包括根據階級、種族等建構的性關係。酷兒神學除了挑戰和顛覆傳統基督教的父權主義和異性戀霸權,亦反對以二元的男/女性別或異性戀/同性戀的差異作為判別正/邪、優/劣或神聖/罪惡的標準。
酷兒的情欲解放與教會如何建構基督的形象是息息相關的,歷史上被塑造的禁欲基督,不但限制了我們對基督形象的想像,林茂國的〈酷兒基督論──基督與基督徒的性/別解放〉更指出,此舉動「容易誤將某種反映個別階層和性/別經驗的基督形象絕對化」,「正因為這禁欲基督的典範,婚前性行為、同居、離婚、同性戀、易服、變性等都被視為違反上帝心意的事,貞潔成了基督徒的生活要求,性壓抑成了上帝對人性合理的磨練。」因此,「酷兒信徒的自我經驗必須被肯定,同時要發掘甚至重構基督的形象,讓基督可以從一個壓迫者的符號變為性/別解放的符號。」
酷兒神學選擇由不正常性態者(酷兒)的經驗和視點出發,以越軌為方法,以解放結構壓迫、消除隔閡為目的。酷兒神學不限於解構已有的概念,還不斷重構基督教的核心教義,讓基督教信仰中的重要信息能成為切合現代多元社會處境的福音。
基督教神學的思想和實踐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行動、反省、再行動的過程。這本論文集得以成功出版,亦代表著一班曾經修讀女性主義神學及基督教與性倫理課程的神學人的一種鍥而不捨的求問、求真的精神。
《人.性II:誰不是酷兒?本土酷兒神學初探》全書的內容包括五大部分:出櫃/出軌篇、酷兒篇、處境/污名篇、實踐篇及禮儀篇。
…………
以下是一些作者的精句摘錄:
“作為女性,以第一身經驗談自慰我想是適切的。只是至今過了數十年,卻依然難於傦齒,過去更嚴重,擔心說了出來立時「見光死」──顏面無存。所以我認為,女性能從自慰享受性趣和自主,是她在生命中尋找真我、學懂與性伴契合、體會明白三一神秘的一個很重要的連繫點。”──何嘉明
“我是否參與遊行的掙扎受到尼哥底母作為宗教領袖的例子所挑戰。我既是教會執事,亦是與同志信徒同行的人,最後我選擇學效尼哥底母,接受生命中不同身分衍生的張力,思考自己有的權力並甘願冒險失去特權,並成為邊緣者。”──陳幗晶
“不雅神學的框架幫助我們看到,性工作者的存在正是對父權社會提出無聲抗議,揭露父權社會對婦女的不義與無能。「有性的基督」被藏於櫃內,因為祂不能配合「人」對「無罪基督」的期望,猶如越軌的性工作婦女未能配合貞潔賢淑的婦女形象而被打壓一樣。然而挑戰強權而受苦至死的耶穌,深明受壓者的經驗及感受,因為道成肉身的故事正告訴我們神之子的逾越之路。復活的基督是敢於逾越的神對強權與欺壓者的否定。”──許勵君
“肯定殘障者對性的體會及理解,讓殘障者多元的性現象呈現,乃是一個重生的過程。重生是不單肯定他/她們能夠經歷上主的恩典,更確認他/她們整全的人性,幫助他們自我肯定 (self-assurance),並且重建他/她們跟自己、他人及世界的連繫。”──文希甄
…………
最後,我謹以三點關於「性神學社」從事本土酷兒神學的經驗反省作結。
第一、我們的神學是對話的神學。我們選擇以夥伴同行的合作模式,取代那從上而下的領導模式。這是因為我們確信性少眾群體的真實經歷應該受到尊重,他們不是被研究、被反思的客體,而是神學反思的主體。
第二、我們的神學是道成肉身及滿有關懷的神學。接受神學訓練的人必須與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變性人士及性少眾群體 (LGBTQ people) 有親身相遇的經驗,以防止自身的神學縮減成抽象的理論。神學家必須願意接受挑戰,面向弟兄姊妹真實、有血有肉的掙扎,特別是邊緣社群的掙扎。
第三、我們的神學是群體的神學。這種做神學的方法提醒我們,神學應植根於群體的生命,聆聽彼此的苦難與哀哭,促進生命與生命的連結,達致公義的彰顯與整全的醫治。這種神學拒絕強調個人得救的福音,因為我們深信任何肢體受苦,整個群體,包括上主,都一同受苦。
作者介紹:胡露茜(Rose),先後於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及美國波士頓聖公會神學院修讀神學,對女性主義、同志及酷兒神學情有獨鍾。現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及信義宗神學院教授女性主義神學、性別意識與婦女牧養及基督教會與性倫理等課程。神學著作有 Liberating The Church From Fear: The Story of Hong Kong’s Sexual Minorities. (Hong Kong Women Christian Council,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