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羅秉祥為《同性戀的十字架────倫理學者的對話與交鋒》一書所撰寫的序言
2012年12月初筆者與龔立人兄一起接受邀請,出席於長老會臺灣神學院舉行的「基督教對同性戀的態度與觀點」教牧研習會。香港只有我們二人獲邀請發言,是出於「平衡」觀點的考慮。會議兩天,既有抑制,也有火花;然而,持兩種嚴重分歧觀點的教牧同工與信徒能聚首一起討論,還是非常難得,香港都沒有舉行過。
同年聖誕節前,香港一些教會人士推動大批信徒在一月到政府總部附近集會一事,讓筆者感慨香港教會面對同性戀議題的反思不夠全面,同時又感到有一個催促,要筆者打破對此議題不再立文字的自我約束。於是筆者邀請立人兄一起進行這個對話寫作計劃,盼望把我們在台灣的對話延續下去,立人兄亦馬上答應了。在英語世界,就同性戀議題進行對話的神學著作已有好幾本,但中文卻一本都沒有。我們二人都是基督教倫理學的耕耘者,分別在兩所大學任教,習慣了與不同觀點的人對話;筆者心想,我們一起推動這工作,實是責無旁貸。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福音,是好消息,而不是壞消息,對所有性傾向人士都一樣。華人教會要掌握好這個好消息的神學語言來討論同性戀議題,還需要許多努力。我們這本書牽涉非常多有關聖經、歷史、神學、哲學、社會學等討論,我們二人在此書中所提供的,只是一個初探。這個對話還需要持續下去,需要更多人參與,因為只有透過對話,才是文明地解決紛爭的辦法。
這本書分開四個部分:(1)雙方獨立有一篇比較長的主體文章,詳細解釋自己的立場;(2)雙方評論對方的主體文章;(3)雙方回應對方對己文的評論;(4)雙方獨立有一個簡短總結。整個寫作過程為時超過半年。一個人獨立書寫,不需如此長時間,但可能有很多盲點;與一個異見人士對話,可以把這些盲點減低。再者,沒有人能體會全部真理,透過這番對話,我們希望促進教會思考,而不只是個人在思考。
為了要掌握我們的討論脈絡,讀者拿起此書最好是從頭讀起。希望各位讀這書時,也是抱著對話的態度閱讀,開放心胸,聆聽思考;而不是各取所需,為自己先入為主的結論找「同聲同氣」的論調。
筆者個人希望把此書敬獻給周聯華牧師。在大學時參加台北浸信會懷恩堂,受周牧師的牧養,近距離看到他的處事為人,我們都稱他為「周爸」。他在台灣幾十年來的牧者風範,至今還是我的典範。近年每次到台灣,都還受教於他。筆者認為他是智、仁、勇、誠兼備的模範。
謹以此書敬獻周聯華牧師
智者,謙於思考對話;
仁者,佈道牧養群羊;
勇者,為不平事發聲;
誠者,忠於聖經信仰。
作者介紹:羅秉祥,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協理院長、宗教哲學系教授、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
著作包括:《公理婆理話倫理》、《自由社會的道德底線》、《生死男女──選擇你的價值取向》、《繁星與道德》、《黑白分明──基督教倫理縱橫談》、Treating Persons as Ends: An Essay on Kant’s Moral Philosophy 及學術論文數十篇,以立論清晰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