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記得K小姐嗎?可知道她是否身心健康地在生活嗎?仍有去教會嗎?有關的性侵犯事件有下文嗎?K小姐的個案是香港近年最受注目的基督教內風化案,遺憾的是,案件於2011年發生,2012年K小姐主動向公眾披露,今年已是2015年的下半年;風化案似是風化了,塵歸塵,土歸土了。
除了K小姐案,是不是天下太平了?相信這問題是多餘的。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下稱協進會)轄下的性別公義促進小組(Gender Justice Group,簡稱 GJG),成員們在2013年開始籌劃推行教內防治性騷擾教育,同時探索制定教內防治性騷擾政策的可能性。終於在2013年10月乘「國際消除暴力對待婦女日」舉行發佈會,推出「防治性騷擾政策」。須要留意的是,此政策只會保障協進會的同工及其服務使用者。
協進會和GJG 對「防治性騷擾政策」定下的框架,說明了二件事。一是性騷擾比性侵犯更普遍,如K小姐案那麼富情節和轟動的相比之下一定較少(請參考曾安芙的〈沉默的聲音〉),因為K小姐案例因為可清晰審定罪狀而受法律裁決;但性騷擾雖然亦受法律約束,卻有不少灰色地帶和主客觀之爭,因此犯事的空隙更大。所以從最基本的問題入手,進行教育和指引以達到防治目的,是正確的。二是定下框架只適用於協進會範圍,說明了義正詞嚴「對付」性罪行,不是所有教會的共識;也不能一刀切,因為不同宗派和堂會有其獨特處境。
無論如何,要向GJG以及協進會的管理層表示欣賞和謝意,這是十分吃力不討好的使命,但GJG的成員卻拍拍心口承擔了。堂會和教友的冷漠甚至否定是最打擊人的。在《教會內性騷擾及性別意識調查》發佈及建議一文中,整理報告的曹曉彤指出, 2014年9-12月期間透過郵寄與電郵邀請全港一千二百三十間本地堂會參與問卷,亦以電話接觸當中三百二十四間非協進會的會員教會。可惜最後表示參與問卷調查的只有十二間本地堂會,共收回三百一十五份問卷,有效問卷為三百零四份。這數字說明了基督教內對性別公義的議題幾近漠視,掩面不顧。
因為GJG有上述的制定政策和推動政策的部署和成果,《思》於去年已邀約其成員撰文,以不同角度檢視性侵犯或性騷擾對受害者和教內群體的殺傷力,從而指出捍衛性別公義,促進性別平等的重要性。這一期的文章差不多花了一年時間才完成結集過程,涉及的討論範圍相當寬闊,從現況到神學反省到輔導牧養都在其中,可說是一次頗完整的及回應當下的專論。在差不多付印之前,協進會收到一封來信,遭遇性騷擾的儀姊妹將那噩夢般的經歷寫來以抒發積壓多年的鬱結,並且「感謝有人仍關注這議題」。這封信和GJG成員的回應成了最後兩篇不能缺少的內容,因為它為整個討論注入血肉,也勉勵了堅持不放棄爭取兩性平等尊重的姊妹弟兄——哪怕是只見一兩位受害者得到安慰,都足以讓他們繼續開墾這條「教內防治性騷擾之路」,深耕細作。
- 教內防治性騷擾之路︱曹曉彤
- 性罪行是堂會的燙手山芋︱宋韻儀
- 輔導在教會內遭性騷擾的當事人︱趙麗雯
- 性侵犯源於扭曲的性神學︱許勵君
- 沉默的聲音——讀《創世記》三十四章︱曾安芙
- 受害姊妹的來鴻︱儀姊妹
- 回應儀姊妹︱趙麗雯
- 《教會內性騷擾及性別意識調查》發佈及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