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第 133 期:台港兩地的佔領行動

2014-08-26 《思》雙月刊

香港剛進行了一次佔領行動,即7月1日晚至翌日清晨8時正完結的「佔中」預演。6月的時候,在立法會審議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前期撥款申請的會議期間,亦發生過兩次佔領立法會事件。談及近數月的佔領行動,免不了會跟台灣因反「服貿」而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佔領立法院行動作比較。有說是台灣的佔領行動催生了香港的行動,也有說是香港2010年的「反高鐵」運動及2011年的「佔領中環行動」讓台灣民眾得了啟發;而且兩地的佔領行動有不少共通點(當然也存在差異)。這種比較是良性的,不是無謂的爭一時之長短,而是互相借鏡,取長補短,為日後的民主公義抗爭再作準備。

無言感激台灣《曠野》雜誌社、《雅歌》出版社社長蘇南洲先生,以及台灣《新使者》雙月刊執行總編輯王昭文女士供稿,兩位對「太陽花學運」都予以正面評價,難得的是切入點的不同,卻是互相補充,讓讀者可以多角度了解該次佔領行動的豐富意義。

本會的同事沈偉男短短數年間有多次走在佔領行動最前線的經驗,他以個人的經驗和觀察評論香港的佔領行動,以及從「太陽花學運」得到的啟發。

7月初發生的「佔中」預演,參與其中的信徒大不乏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校牧助理邵倩文姊妹當日與另外兩位同神學院的學生一起,在七一遊行之後到中環遮打道,原意是參與靜坐守望青年學生,最後卻成為其中一位非暴力抗爭者,遭警方抬走並拘留,得了個身份證以外的編號——239。倩文憶述了事情的始末,見證基督信仰如何推動和支持她堅持到底,心裡沒有懼怕,卻滿有平安和力量。

相提並論之下,不論是「太陽花學運」或者「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都強調非暴力抗爭,不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同樣的訴求都是「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我們彼此都不能隱瞞我們的茅頭同指向中國政府,因為它褫奪港人的普選權,在台灣,民眾的恐懼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不過正確說來,我們的共同敵人其實是製造不公義、不民主、不自由、不仁愛的勢力,我們共同爭取的是建設自由、民主、公義和仁愛的公民社會。

脫稿之際,跟一位台灣學者談論「太陽花學運」和「佔中」預演。他說「太陽花學運」中警察以暴力對付示威者的環節,對台灣人帶來震盪,馬上聯想到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軍警鎮壓平民的血腥暴力;而相較之下,香港警察在「佔中」預演的清場行動中,用「抬」的方法驅散示威者,是十分溫和的舉措。

朋友的評論帶來的思考是:暴力應該作比較嗎?較輕的暴力是可以容許和容忍嗎?

目录

主題文章

  • 島嶼天色漸漸光,人人心底太陽花──寫在台灣三一八公民運動之後 / 蘇南洲
  • 台灣「太陽花學運」觀察 / 王昭文
  • 社會運動只靠「激」? 從台灣「反服貿」看香港佔領行動 / 沈偉男

特稿

  • 從守望到抗爭,我的編號是239 / 邵倩文

點擊此處下載本期 PDF 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